因為孩子我對生命有了完全不一樣的眼光(上)
我覺得這個有很多層面,育兒心得或是當了媽媽後的心情、感覺,希望講出來可以幫助到很多族群的媽媽。當了媽媽後的心情,總結一句話「怎麼不早點生」,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得到很大的快樂,還有對生命完全不一樣的眼光。
有了孩子之後,很多心情的轉折是在沒有小孩之前沒有的、也想像不到的。比如,以前還年輕時,覺得父母的責任就是照顧你到18或20歲,之後就要自己獨立了,以後的人生就是你自己的責任;而當我生完住在沁美的時候,就完全有不同的想法。生產原來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發生的事情
原本我希望對孩子嚴格,那是來自原生家庭的關係,我的原生家庭就是放養的方式,父母那時的經濟背景無法給孩子很好的環境、一直呵護照顧你,我在幼稚園的年紀,爸爸媽媽常不在家,不像現在將小孩子獨立放在家是違法的,那時候我們都是自己在家,桌上放著十元的鈔票,三餐自己去覓食,從幼稚園開始就是被放養的狀態了,我也會有孩子自己會長大,大人不需過於呵護的觀念。
在生完在沁美的那個月,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情,因為我的媽媽及婆婆都過世了,突然發現女人生產是件大事,尤其是第一胎,會有很多心情、很多感觸,以及經歷那些痛苦的過程,生完這個孩子我才覺得,女人一生當中,最需要被疼惜的時間就是在生產的時候,也是因為這樣我對身邊要生產的朋友更有同理心,聽到朋友要生產會給予很大的關注,協助他、看重他生產的這件事,這是以前沒有的。
有些人不希望媽媽婆婆坐月子,那是因為長輩都在身邊,活在愛中而不自覺,但當我們這樣生產沒有任何長輩可以關心你,會覺得很感慨。一般來說,生小孩尤其是第一個孩子,一定是家族的大事,但在我們這個家裡,是我們兩個的大事,我們完全沒有家族的人會來關心,也因為婆婆跟媽媽都過世了,兩個爸爸都另外有家庭,所以一般生產完會有許多家人來關心,外公外婆、爺爺奶奶都來看你普天同慶的景象,在我們這是沒有的,會覺得不太被重視。
我們是無所謂的,因為我們年紀很大了,我們本來就是自立生活,無論是經濟或生活上,在經濟上我們不需要長輩,但在情感上,會很想要跟媽媽分享,因為你生了第一個孩子,一定希望跟媽媽分享,其實也是在有小孩後,會越加珍惜跟媽媽的相處,我想我先生也是,一定會想跟他媽媽分享這份喜悅,這和有長輩不願讓長輩坐月子的媽媽不同,他們還是會透過不同的方式在關心產後的媽媽,但我們沒有機會,會有很深的感觸,我年紀這麼大了,萬一我女兒要坐月子但媽媽不再他身邊怎麼辦?雖然覺得20歲就要讓孩子自立了,但任何機構都沒有辦法取代媽媽,那時就會有點憂鬱。
以前沒有孩子之前,我認為孩子的教育在20歲之後就要自立,但是當我手裡抱著他的時候,想法180度的轉變,想像萬一她也3、40歲才結婚,那我可能不在他身邊,我怎麼去照顧她,在這個最重要的一刻她也會是個沒有媽媽陪她的產婦,那時候就會有點哀傷。當時陪伴我在月子中心的客服Doris和我分享了一位60歲生產的媽媽才覺得安慰,也不是只有我遇到這樣的問題,別的媽媽也會遇到,人家60歲的媽媽也不擔心了,或許他跟我有一樣的擔心,但感覺有個伴了,所以會更重視孩子每一個成長過程,也更加珍惜。
未來不知道可以陪她多久,如果今天我是一個很年輕的媽媽我可能不會想這麼多,但因為我們年紀大了,會想比較多,我能疼你多久?10年?20年?因為我媽媽53歲過世,我現在43歲,離我媽媽過世,我也剩下10年而已,我會想如過我53歲過世,那我的baby才幾歲,生產完真的會想特別多。
以前覺得生小孩會擔心社會這麼亂,未來社會不知變得怎麼樣,為甚麼要生一個孩子讓她承擔以後的苦難,台灣的社會氛圍蠻悲觀的,不論是大氣、環境、工作,在整個台灣社會氛圍是很差的狀況下,我為甚麼還要生一個小孩,增加負擔,剝削自己原本自由自在的生活?但在孩子出生後發現到,孩子是我的天使啊!
事實上,我透過擁有孩子後重新成長,扭轉了過去孩子是負擔的想法,會這麼想也可能是我們現在的經濟比較沒有問題,不會有經濟上的壓力,我會覺得孩子是來教育我的,讓我重新看到以前沒有想過的,看這個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,更同理孕產婦的心情,更灌注孩子在2歲以前的發展。
我自己有在上「親密之旅」黃維仁博士的帶領人課程,講的就是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,我本身就是這個課程的帶領人,也帶了十多個班,在有了孩子更能體會黃博士推動的觀點。黃維仁博士是美國西北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博士,「親密之旅」課程通常在教會推廣,有助於改善夫妻關係的群體治療,透過這個課程可以得到很大的療癒,幫助關係的重新建立,一般的家庭、感情問題在上完課都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及幫助。
當媽媽之後幫助我在帶領這個課程有更深一層的體悟,過去還沒成為媽媽,並無法感同身受遇到問題當下的心情,有了自己的孩子後發現有些事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,每個孩子會有各自的問題。在坐月子期間也感受到孩子是很敏感的,抱孩子的時候是很穩的孩子也感受的到,他就不會那麼躁動,若孩子感受到媽媽是緊張的,她也會哭、感到不安。
帶親密之旅是義務的課程,需要花費時間精力、製作道具、準備獎勵,過程是辛苦的,需要承受學員的負面情緒,輔導他們處理家庭問題,擔任親密之旅課程的帶領人並不輕鬆,所以在這之前先輔導其他學員成為帶領人,懷孕期間就暫停了課程,之後也計畫不再接課。但生完孩子之後有著強烈的使命感,課程不但不能停,更要加速腳步,希望開更多的課重建更多原生家庭。我們每個人都有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,而夫妻本就來自不同原生家庭,兩人會因為彼此的差異或自己沒有的特質所吸引,也常因這樣的差異與不了解傷害到對方。
每個人對家的定義也不同,容易產生極大的衝突,在教會有婚前輔導是一個很棒的服務,能了解兩個人在相同的問題下是否有共識,若雙方的想法差異很大,在婚前就要協調拉近兩人的想法,大部分的夫妻沒有經歷這樣的溝通就走入婚姻,很容易出現「相愛容易相處難」的狀況生了孩子後會更明顯,在教養孩子上會出現較大的落差。
我和先生在教養觀念上就不太一樣,但我們沒有衝突,因為我們受過課程的培育,我們了解孩子在兩歲以前大腦的形成,充滿愛的孩子在腦部結構會更緊實,缺乏愛的孩子腦部則是有很多空隙的,有些東西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,人格特質也在兩歲以前就成就的,包含對世界的感知,所以現在我比以前還沒成為媽媽時更重視這個課程,我更堅信這件事情不能停止,我們需要創造更多健康的原生家庭來培育健康的小孩,因為原來有問題的孩子多來自父母關係的異常。
生完孩子後,內心的衝擊很多,孩子是天使,是我的再教育者,讓我再重新檢視一次生命,以前無法理解「孩子是甜蜜的負擔」這句話,現在一樣不認為她是負擔,孩子帶給我的是成長與學習,也應證我所學的課。過去沒有孩子,如何談親子關係,所以課程多著重於夫妻關係,只能從小時候的經驗、及怎樣的環境造就現在的我來談親子教養,很難延伸到孕育下一代的教養經驗,現在身分的不同也讓我有新的使命,去創造更多健康的原生家庭。
再帶領課程中,很多學員是未婚的,這是很棒的,在還未盲目地走入婚姻關係時已經做好教育,比較能夠理智地去審視現在的自己是否適合進入婚姻關係。對於已婚的人則需要去了解對方的原生家庭,所帶給對方的觀念、行為、甚至傷害,進而去接納彼此的不同。
當初30幾歲覺得年紀大了,應該也找不到甚麼好對象,也沒打算生小孩,已經放棄結婚了,在認識先生後,就決定以結婚為前提交往,也擔心自己再晚無法生育,但先生的觀念裡認為交往是有步驟的,需按部就班才能走進婚姻,不過我們還是先結婚了。
婚後的前兩年正忙碌於事業,等到我積極想要懷孕時已經無法自然受孕,當時事業、經濟都更穩定,先生也開始想要孩子,我知生理年齡已晚,也擔心生的孩子體質不好,本以為他想要孩子只是說說,因為在先生求婚時,我也提出可能無法生育的擔心,他說:「沒關係!生不出來那我們就相依為命」,那時聽到這句話好感動,殊不知若干年後他很想要孩子,每天說「我們生個小孩來玩」、「那個小孩好可愛喔!」、「我都沒有女兒可以抱,你看我的朋友的孩子怎麼樣……」這就樣父愛大噴發,換我開始為難了。
現在年紀也大,當時想早點生早點結婚先生不願意,現在才要生,對我來說生或不生都可以,但對先生來說他百分之百想生,這就牽扯到夫妻關係裡,你願不願意去成就對方的問題。在這個課程裡有一個觀念,當兩個人的意見有分歧,你只能選擇其中一個時該怎麼辦?我會檢視一下,在經濟無虞的狀況下,生或不生我都可以,只希望小孩健康,但先生一定要生!那夫妻關係裡面,我就會考慮要成全他,這件事我不要堅持,這樣我們夫妻關係會更好,當我成全他他會快樂,他快樂我就快樂,家庭也會快樂,所以當下先生很渴望孩子,我疼惜另一半,成全他想要孩子、希望成為父親的心理,決定為他生了!
生了孩子後覺得帶給我的幫助很大,不論是帶課程或是人生觀,俗語說:「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恩」,當我成為媽媽時,更能感受每個孩子的出生都是被愛的。在我們公司裡有一半的同仁都是單親家庭的孩子,與我們的年代相比,現在單親的比例是很高的,這些破碎家的孩子在職場的表現,也反映在行為上,我們會比一般公司的老闆多了很多包容,因為我們受過這樣的教導與訓練,有這樣的使命去協助他們將負面的情緒消除,例如:有的孩子能力很好卻極度沒有自信;有的孩子做錯事不敢講,面對長輩會有莫名的恐懼;有的孩子驕傲、極度自我感覺良好。而健康家庭出生的孩子心態健康,上述的情況都不明顯,說話不卑不亢、不會害怕權威或目中無人。
害怕權威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被掌控的、被暴力相待的;目中無人的孩子是被家庭寵慣的,都是用金錢養大的,不是用愛養大的,我們去檢視在公司中發展較好的也都是健全家庭出身的。首先要從個人教育起,我們帶領員工認識自己、幫助他們發展健全人格後,他們才有能力找到對的另一半,而不是找填空的另一半。有的人渴望父愛,最後選擇了大她30歲的男人,這樣的感情也不是正常狀態,只是在尋求父親的感覺;有的人喜歡情緒起伏大的女生,因為從她身上他看到了過去被欺負的媽媽的影子,他只是找到一個投射的對象,所以要調整成健全的心態,才會找到好的另一半。因此我們更有使命感,必須繼續建構更多的健全家庭。
現在面對高齡沒有對象的女生,我會建議他們先凍卵;在婚姻中關係不佳的夫妻,輔導他們改善關係後再生育。交男朋友也須先了解對方的原生家庭,從原生家庭就能了解他的行為模式,人在戀愛時一定會表現出最美好的一面,但很多問題是必須進入婚姻才看的到,因此交往時可多去對方家,看看父母的相處模式,對方也會繼承這樣的觀念,所以門當戶對是重要的。不是在財務上,而是教養、背景、文化上會有相當大的影響,所有東西都不自覺地帶入你新的家庭中,也會用原生家庭的標準來要求另一半。家中若都是爸爸作家事,就會要求老公,因為原生家庭就是如此,價值觀是根深蒂固的,我們都以為對方應該要這樣子,但事實往往不是如此。
我們都來自不同家庭,被不同價值觀培養長大。我老公有一個很有趣的習慣,他媽媽不會開車,他印象中媽媽要去任何地方都是爸爸開車載媽媽出門。我們結婚時我不知道這個觀念對他影響這麼大,因為我是一個從18歲就自己開車的人,我喜歡掌控方向盤,到處開車到處去,但婚後我沒機會碰到方向盤,即便我開車技術比他好,他永遠覺得開車就是要他開,平常什麼事情都是要我去服務他,唯獨「開車」這件事情,他就認為一定要他開,為甚麼一定要他開呢?他自己也不知道,因為那就是他從小看到的。我很想跟他說那是因為你媽媽不會開車,但我會!
這件事我覺得衝突不大,無所謂!他開車我也可以在旁邊滑手機,這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,自己要想得開,偶爾自己想出門也可以叫車,因為他已經固執到那車子只能他自己開,很多時候我也不一定要他載,但他會覺得很痛苦,覺得你怎麼可以不需要我載?怎麼可以坐計程車出門!他仍堅持要載,那就是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影響,是非常強烈的,這算是好的面向了。
如果是不好的面向,問題就會很大,有些人婚前為了得到女生的芳心會特別的疼愛對方,婚後若老婆不順著我的意思就用家暴的方式,因為他的原生家庭就是這樣,很多事情在婚前是看不到的,所以為什麼未婚男女在婚前要上「親密之旅」的課程,因為要在這時候先發現問題,等進入婚姻後問題就難解了。
若女生不是非工作不可的話,會建議2歲以前孩子可以自己帶,不要給保母照顧,因為2歲以前是形塑孩子人格的時期,有安全感的孩子,是自信的、人格健全的;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怯懦、沒自信,較無法融入團體,社會性沒那麼好。若家庭經濟狀況允許,就將2年的時間留給孩子吧!我們自己的工作能將孩子帶在身邊,因為是自己的事業,環境也允許,但大部分人是不允許的。我會鼓勵大家當全職媽媽,全職媽媽是很偉大的但也不容易,而這個角色是爸爸扮演不來的。人生的意義不是只有工作上的成就,養育一個健康人格的孩子的成就感是大過任何工作的,這對社會、對人類是有貢獻的。不要讓孩子在保母家長大,保母家的文化、帶孩子的方式都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,有的照顧方式只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,孩子有情緒認為哭累了自然就睡了。